(维权网信息员刘涛综合报道)今天(6月23日),为中国两亿多城市新移民争取随迁子女在居住地高考权利,几十位家长向教育部第12次请愿,今天也恰值向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递交材料一周年,意义重大。请关注教育平等,关注北京八百万新移民的权利,关注全国数千万留守儿童和他们父母团聚的权利。
第一波到教育部门口递交第12次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建议的家长,约15人左右,全部被二龙路派出所带走。家长说:“为了孩子,我们做错了什么?”
今天的递交建议活动受到警方强力干预,早先,在灵境胡同站口,三十多位家长被警方带走,在教育部门口,又有三人被带走,其中两人为媒体记者,是前来采访报道的《财新》记者、《燕赵都市报》记者,以及在京做田野调查的布朗大学社会学博士Irenon,美国布朗大学博士Irenon在出示了其所持有的香港护照后,被恭敬有礼地放了出来,而持有中国大陆护照的家长们及两位《财新》、《燕赵都市报》记者,仍被困在派出所。二龙路派出所二十多个家长,丰盛派出所七个家长,家长们在等待……为了孩子,教育部改成了派出所。两部警车直接停在教育部院内,门口只要有人滞留就有人盘查。现在,拍摄视频的志愿者陈勇被带走,幸免的家长们正赶往派出所。
现场负责摄像的志愿者陈勇已被带至西城丰盛派出所,做了身份证登记之后,被带至一小屋,有几个保安看守。警察表示一会市局的人将过来对他再进行调查。警察对其他家长说他们违法了,要去笔录。家长们很无奈,不知什么情况。摄像陈勇在大家允许拍摄的情况下拍摄也属犯法吗?这是陈勇的电话:15001239647,呼吁大家关注。
目前被带到北京西城丰盛派出所的家长们,仍在一个个被接受问询,主要问的是由谁组织由谁通知。家长们多表示自发组织,无人通知,自愿前来。
家长终于从信访办走出,有家长对接待人员失望之极,泪流满面。接待人员称:家长们反映的问题领导已经知道,教育部成立了研究部门,家长们的实际问题可以形成文字资料,他们乐于接受。
以下为家长请愿信内容:
非京籍居民的子女参加北京地区中考和高考的建议
背景介绍:
2010年出版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并且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流动人口规模将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定居倾向明显。北京市作为首都和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其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人口总量有1972万,北京户籍人口1246万人,登记流动人口763.8万人,其中95%在京居住半年以上。这些外地在京人员为北京市的社会发展、就业、税收、和谐、首善之区建设中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已成为事实上的北京新居民。
在城市化大背景下,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这决定了北京不仅要接纳这些新居民作为北京市的劳动力和纳税人,而且必然要同时接纳这些新市民的家庭,尤其是他们的孩子。截至2010年10月,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共有43.3万人,就读人数已超过北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在朝阳区的中小学生中,外来人口子女已经占到了60%,大大超过了拥有本地户籍的学生数量。这43万外来人口的子女从小在北京生活、学习、成长,他们本应和北京户籍的孩子一样热爱北京,本将成为建设世界城市的中坚力量。
然而,北京市在学籍管理、小升初、中考、高考等每一个升学环节都以户籍为标准把学生进行区分,把没有户口在北京上学的孩子们通称为“借读生”。中考阶段,只能“借考”,不能填报志愿;高考阶段,除了四类特殊情形外,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1/3的学生,40多万人,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却被排除在连贯的教育体系之外:他们要么为正常的升学高考,千里迢迢,孤身回到陌生的故乡;要么选择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过早进入社会,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北京市针对非京籍学生的中、高考政策
在城市化大背景下,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这决定了北京不仅要接纳这些新居民作为北京市的劳动力和纳税人,而且必然要同时接纳这些新市民的家庭,尤其是他们的孩子。截至2010年10月,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共有43.3万人,就读人数已超过北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在朝阳区的中小学生中,外来人口子女已经占到了60%,大大超过了拥有本地户籍的学生数量。这43万外来人口的子女从小在北京生活、学习、成长,他们本应和北京户籍的孩子一样热爱北京,本将成为建设世界城市的中坚力量。
然而,北京市在学籍管理、小升初、中考、高考等每一个升学环节都以户籍为标准把学生进行区分,把没有户口在北京上学的孩子们通称为“借读生”。中考阶段,只能“借考”,不能填报志愿;高考阶段,除了四类特殊情形外,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1/3的学生,40多万人,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却被排除在连贯的教育体系之外:他们要么为正常的升学高考,千里迢迢,孤身回到陌生的故乡;要么选择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过早进入社会,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北京市针对非京籍学生的中、高考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接收借读生管理的通知》规定:凡无本市正式常住户口的儿童、青少年在本市普通中小学校就读的,均为借读生。借读生学校不予办理转学手续,也不予办理在京升高一级学校的报名手续。
北京“绿卡”(居住证)的孩子无权在京参加高考。
流动人口子女在非户籍地求学之路的艰难
流动人口子女在非户籍地求学之路的艰难
在现行教育制度下,从入小学、小升初、中考,对家长和孩子都相当于一座座难以翻越的大山,而高考户籍限制对于孩子的向上发展通道则成了一条绝路,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痛苦。无论这些孩子在打工子弟学校还是公立学校读书,无论他们怎样努力学习,无论他们多么优秀,初中毕业后,都不能在北京参加中考;既使自寻出路勉强上到了高中,高考时也要被迫离开父母,到陌生的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面对教材差异、陌生环境以及远离父母等众多问题,多少个孩子的前途就此被毁掉。
仅在北京就有上百万个家庭被迫骨肉分离,分隔两地,半个世纪的户籍制度制造了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不平等,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这种非人性的不平等仍在继续。
造成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造成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一、户籍限制带来数千万的留守儿童
每年的暑假都会有一批刚刚完成小学毕业考试与初中中考的外地儿童,背起行囊离开北京返回家乡。因为高考权排斥,大量的家长被迫和自己的骨肉分离,对那些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而言,更是不堪忍受的精神折磨:一生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孩子,可是不能给孩子爱护。孩子的成长游离在父母视线之外,长期分离造成的感情疏离很多年甚至一生都难以弥合。这已经不单是一个个家庭悲剧,而是无数单个家庭集合而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悲剧。教育公平问题不是人口问题,不是教育资源问题,而是一个基本人道问题。
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把儿童“接受父母照料权、不与父母分离权、与家人团聚权”视为儿童最核心、最优先得到保障的权利”。根据2007年全国妇联的调研报告,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这些孩子普遍缺失正常家庭生活,缺少家庭教育,缺少安全保护。
只要求外来人口为北京纳税,为北京经济发展作贡献,但其子女享受的最为关键的受教育权利,与北京学生完全不同,这明显违反权利和义务相对等的法律原则。
“我们对北京的贡献一点不比拥有北京户口的人少。孩子为什么一生下来就被打上了外来户的标签?不能拥有一个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呢?为什么我们努力争取更好的生活却换来更大的困境?既然法律没有禁止我们的迁徙,为什么我们的公民权利会受到如此的限制?一位家长说道。
二、严重影响了很多孩子的发展前途
二、严重影响了很多孩子的发展前途
由于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这些孩子读到初中或高中只能回户籍地就读,这对于很多已经熟悉了城市生活的孩子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即便回到户籍地,他们也面临很大困难。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生长在北京,对于户籍所在地,他们缺乏基本的认同感,有的甚至连当地的语言都听不懂。由于远离父母,教材不一样,甚至语言不通等一系列原因,很多原本成绩优异的学生回到陌生的户籍地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孩子过早退学走上社会。仅广东、北京、 上海三地,受此影响的孩子就有三百多万。
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毕业生的前途更令人忧虑。以2009年朝阳区一个打工子弟学校为例,初一初二每个年级共约90名学生,到了初三只有一个班共40多个学生,有十分之一的学生陆续转回老家上学,其余的陆续失学。这40名初中毕业生有10个上了职高或者中专,有4个回老家读高中,剩下20 多名学生都已经走上社会,女孩子卖服装,当收银员等等,男生基本上无所事事。用他们的班主任的话说,每一个失学的学生都是“潜在的定时炸弹”。
三、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不仅是非京藉家长,还是非京藉教师,目睹了太多孩子没有户口的痛苦。每一个孩子的离开,全班同学都为他告别,我们都痛哭。有的孩子临行前的夜晚,围着校园一圈圈的转.... ”一位初中毕业班老师这样说。
2008年,一名一直在京上学的女孩,因参加北京高考报名受阻服毒自杀未遂。媒体报导中引述女孩班主任的话:“这个女生平时好好的,但只要涉及户口,她就情绪低落,不愿意说话。”
在现行的“学籍+户籍”的高考管理体制下,移民二代正在成为没有未来、也没有归宿感的“无根的一代”。既不能融入当地城市主流参与公平竞争,又难以回归原籍,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就会趋向游民化、边缘化和被排斥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许多孩子出现“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心理问题。”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互相纠缠,他们不是倾向于扼杀自己,就是倾向于报复社会。
四、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如果北京还坚持以牺牲新移民上百万个家庭和四十万孩子的学业乃至前途为代价,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孩子作为牺牲品、给糟踏掉,北京还称得上‘首善之区’吗?”著名学者胡星斗曾为使每个未成年人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而呼吁。
同是在首都天空下长大的孩子,却人为地被划分为“本地”与“外地”两种身份,受到两种不同的对待,对于身份的过分敏感和埋怨,极有可能会产生精神的焦虑和对社会的反叛。
一位曾经的北京借读生回原籍高考时执意选择上海的学校,是因为她不愿再回到北京读书,她曾写文章说:“这座我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欺骗并抛弃了我。”
孩子接受教育的宝贵时光无法逆转,今天耽误了孩子们上学的好时光,这些孩子从小心里被埋下不公、疑惑和怨恨的种子,当他们带着遗憾或问题出现在未来各行各业的岗位上,整个社会将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大。户籍歧视带来的严重不公平感引发很多孩子对社会不满,将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这个生于此,长于此,终被抛弃的土壤呢?等这批孩子成人之后,由于他们的父母都已经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他们中的大多数肯定还是会选择在北京定居。几十万量级年轻人的愤恨,会严重损毁和影响这个城市的形象。这是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软实力培养一个无法绕回的严峻现实。
五、照顾好下一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
孩子接受教育的宝贵时光无法逆转,今天耽误了孩子们上学的好时光,这些孩子从小心里被埋下不公、疑惑和怨恨的种子,当他们带着遗憾或问题出现在未来各行各业的岗位上,整个社会将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大。户籍歧视带来的严重不公平感引发很多孩子对社会不满,将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这个生于此,长于此,终被抛弃的土壤呢?等这批孩子成人之后,由于他们的父母都已经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他们中的大多数肯定还是会选择在北京定居。几十万量级年轻人的愤恨,会严重损毁和影响这个城市的形象。这是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软实力培养一个无法绕回的严峻现实。
五、照顾好下一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
中国几亿的人口流动在户籍之外的地方生活,几千万的孩子不能在自己父母的羽翼下成长。在孩子一生中最柔弱、最需要保护、最需要亲情培育的时候,得不到到来自父母的鼓励、安慰和庇护。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其实,孩子的事情何止仅限于家庭,照顾好自己的下一代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当这些孩子需要得到国家照顾的时候,他们得不到;在教育上遭驱逐;在团聚上受阻拦;在孩子成长过程里一路红灯、麻烦不断;当他们成年后,当国家要求这些孩子们照顾国家的时候,国家有什么理由呢?
教育是一个国家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地方政府的各自为政。我们的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上学和高考问题。面对几千万的留守儿童,面对全国接近三分之一家庭的渴望的目光,我们期盼我们的政府能够尽快出台政策解决这一重大的民生问题。
我们呼吁:
我们呼吁:
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现在已经到了以“天”为单位来进行衡量、评价的时候,为什么在教育问题上,要以“十年”这个如此长远的规划,来消磨掉人们对教育公正与公平的期盼和等待?
从2010到2020,这十年的时间对于家有考生的外地家长来说,漫长得令人心急如焚。十年时间,对于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足以令他们感到时光流逝的无情,尤其对于快速成长中的少年儿童,错过了这10年应当属于他们的正当权利,是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
外地考生就地高考,早一天实施,就会早一天有数十万、几百万的孩子受益。别再让家长和孩子绝望地等待2020年了!
对非京籍学生在常住地参加高考权的界定方法建议:
对非京籍学生在常住地参加高考权的界定方法建议:
1、学籍和户籍分离。户籍只是一个人之前居住的地域凭证,而学籍是一个受教育对象在某一地方受教育的既成事实。在解决非京籍学生常住地高考权这个焦点问题上,区别开户籍和学籍的关联。让学籍成为一个学生在常住地参加高考的重要依据。
2、所有在北京居住并且取得小学六年完整学籍的非京籍全日制在校生,拥有在京参加中考的权利;所有在北京居住并且取得中学六年学籍的非京籍全日制在校生,拥有在京参加高考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