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2日星期三

关注酷刑受害人:实用心理知识-----纪念6月26日支持酷刑受害人国际日


关注酷刑受害人:实用心理知识
--- ----纪念6月26日支持酷刑受害人国际日
维权网整理编撰   2011年6月26日


目录

前言

1.关注遭受过酷刑的人:明确目的

2.了解遭受酷刑者的护理需求:设身处地

3.普通人能为遭受酷刑者的心理康复做点什么?

4.访谈酷刑受害人须知

5.请专业心理医师提供帮助

6. 设立关注酷刑受害人的帮扶团队

资料来源及参考材料



(UNVFVT, 2011)

前言

在一个没有独立的权威机构去调查官方或警方施行酷刑的指控的国家,
民间或普通公民对这些指控进行调查、评估,对受害人进行访谈,提
供必要的救助,十分重要。但是,调查取证、评估、关注、提供救援,
如何做到客观、公平、有效,并且避免为受害者带来进一步伤害,是
相当困难的。除了面临官方打压的风险,还有技术上的限制。

我们在参考有关国际文献、征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访谈
人和关注人须知的一些心理学实用小知识和经验谈。应该说明,我们
不是从事心理专业工作的,只是收集整理了有关专家和专业机构提供
的信息。我们希望中国的心理医师和专家人士或经过专业训练的社会
工作者能够为酷刑受害者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这里使用的“酷刑”定义来自联合国的《禁止酷刑和其它残忍、不人
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第一条(1):“‘酷刑’是指为了
向某人或第三者取得情报或供状,为了他或第三者所作或涉嫌的行为
对他加以处罚,或为了恐吓或威胁他或第三者,或为了基于任何一种
歧视的任何理由,蓄意使某人在肉体或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痛苦的
任何行为,而这种疼痛或痛苦是由公职人员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职权的
其他人所造成或在其唆使、同意或默许下造成的”。中国政府1988年
签署并加入这个国际公约。

根据联合国官方文件《伊斯坦布尔协定禁止酷刑和其它残忍、不人道
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的有效调查和文件记录手册》(见注)
“导言”:“酷刑是国际社会深为关切的问题。酷刑的目的是要故意
地不仅摧残个人肉体和精神的健康,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要消灭整个社
会的尊严和意志。酷刑关系到人类大家庭的所有成员,因为它对我们
生存的真正意义发出了挑战,并且击碎了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1. 关注遭受过酷刑的人:明确目标

作为一位普通公民,你去关注遭受过酷刑的人之前,最好想清楚你具
体要达到什么目标?关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是提供法
律咨询、医疗健康帮助,还是人道援助、媒体关注,事先要对其目的
有清楚的认识,避免仅仅凭一片好意、盲目行动,那样不仅会影响关
注的实效,甚至增加酷刑受害者的负担,你自己也可能因为目标不明
确而失望或沮丧。

关注遭受过酷刑伤害的人的目的,应该是为了(1)了解你要关注的
对像被施以何种酷刑以及酷刑给他们带来的身体和精神影响,也就是
评估他们的护理需求,以便帮助他们分析能获取或有效受益于何种资
源(家庭或社会、政府或国际机构)的辅助,协助他们从巨大的创伤
走出来,能够重新开始全面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生活,或者(2)
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真相、关注受害者、推动禁止酷刑、防止酷刑
继续发生、免除其他人遭受酷刑。

这些行动和关注应当以有助于被关注者为宗旨和出发点,而不得附加
任何其它无助于被关注者的外在目的,如:为了使自己能够获得收益
或者名声,比如仅仅为了自己能写报道发表文章(而不是为了通过公
开有关信息达到禁止和预防酷刑的目的)、为自己的团体“抢先”公
布信息、或为了控制利用受害人,等等。应该避免外在动机、杜绝利
益冲突。

2. 了解遭受酷刑者的护理需求:设身处地

酷刑是一种极端的行径,是人生的一种特殊经历。它本身的威力足以
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多种痛苦,留下难以抹去的精神创伤和感情后遗
症。要了解酷刑幸存者以便帮助他们,尤其需要体谅他们的心理感受。
酷刑和非人道待遇的野蛮性,使遭受酷刑的人有失控感:他们的命运
被掌控在别人手里,这些人蓄意地以残暴、不人道的折磨来逼迫威胁
加害于他们。酷刑幸存者曾经历了面对严重伤害、甚至死亡时所感到
的巨大恐惧,经历了被屈从于他人、处于无助于地的感受,即对自己
的身体和命运完全无法掌控。他们也经历了羞辱、尤其是人格受到侮
辱,被沦于一种觉得随时有可能背叛自己与自己的价值观的境地。

这些经历往往使酷刑幸存者对基本的人际关系产生怀疑,使他们对周
遭环境有一种不安全感,使他们的自信心、人生意义等基本价值信念
遭到摧毁,从而使他们做人的自主性受到破坏,他们与家庭、社会(
社区)的关系也会遭到破坏。

我们不能假定不同形式的酷刑具有相同的结果。如坐老虎凳的心理后
果不同于性侵犯造成的心理后果,精神折磨(如单独隔离监禁、威胁
家人尤其是小孩的安危)与肉体折磨也不可能产生相同的结果。同样
的酷刑对不同年龄的人也可能有不同影响。

酷刑留下的心理影响往往会表现为一些典型的症状。去关注他们的人
对这些普遍症状应该有所了解。与酷刑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症状包括:

• 忧郁症状:情绪压抑、缺乏兴趣和乐趣、食欲不振或体重下降、失眠
或睡眠过度、易激动或迟钝、过度兴奋、易怒,难以集中注意,疲倦无
力、自卑自弃、过度内疚、自我概念受损、感到没有前途、感到损失无
法挽回、人格变化无法复原、丧失预测未来事件的能力、有自杀念头,
等等。

• 创伤后紧张失调:与酷刑创伤有关的确切细节的记忆失调,有令人痛
苦的侵扰性追忆、反复性噩梦,经历过的重创在心灵上重演、幻觉,提
示引起巨大痛苦等。表现为缺乏信任、对权威人士的恐惧,严重的个人
超然和社交冷漠,深层的感情拘束、麻木,回避任何引起酷刑回忆的地
点、人名、时间、事件、话题、物品,过于警惕、反应过度,遇事焦虑。

• 因大脑受损伤引起脑器质或心理机能失调,直觉、定向、注意力、精
力、记忆力和执行技能水平的波动和缺损

• 身体病痛-头痛、腰背部骨盆痛、盗汗、头痛头晕或肠胃不适等等

• 持久性个性变化:行动或性格与此前反常,冲动性失控,对有些行为缺
乏意识,感到自己分裂为两人,或感到与自己或本人身体相分离

• 精神失常:幻觉、妄想、怪诞念头、遭受迫害的妄想狂

• 滥用酒精和药物

虽然一般人群中也有这类精神症状,但是这些症状在受过酷刑这种严重创
伤的人群中的发生率却高得多。

经历过酷刑的人,由于施行酷刑的环境在心理上给他们造成的影响,往往
会对以下场合、人物或物器感到无名的恐惧或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

• 权威人士

• 电器用品

• 医疗检查或治疗方法

• 类似审讯的访谈

• 警察或军人

• 警车

• 拥挤的场合

• 单独一人呆在家里

• 电视报刊上与暴力等相关的新闻报道

• 使他们联想起酷刑经历的物品、气味、味道、或触感

• 与施行酷刑者相貌相似的人


3. 普通人能为遭受酷刑者的心理康复做点什么?

帮助受过酷刑的人心理复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最好能有专业心理
医师介入,提供鉴定和治疗。我们作为普通人士可以帮助酷刑幸存人寻求
职业心理医师。除了更有效地帮助受害人康复,心理鉴别可以提供酷刑受
害人受到虐待的关键证据,这有以下几条原因:(1)精神和肉体酷刑通
常都能留下破坏性的心理症状;(2)酷刑的方式是精心设计过的,以至
于尽量不留下生理上的损伤,精神折磨尤其如此;(3)体罚的酷刑造成
的生理症状有时会随时间消失,或者有些体罚缺乏特别的生理症状。(当
然,心理鉴别只是收集酷刑证据的一种办法。应该鼓励酷刑受害者本人、
家属和其他关注人士及时收集其它方面的证据,如寻求医生做身体检查、
就伤痕或其它肢体痕迹拍摄照片或录像,等等。)

普通的人权工作者、关注者,包括家属,可以协助受过酷刑的人向以下目
标去努力:重新学习如何信任他人,重新找回自我和自己的人格尊严,也
就是去消减施行酷刑者企图达到的效果。

施行酷刑者企图摧毁受害人作为一个对未来有梦想、希望和抱负、但同时
奠基于家庭和社会的人,通过使受害人丧失人性和磨灭他的意志,为今后
与受害人接触的其他人树立恐怖的榜样,并以这种方式磨灭和损害整个社
区的意志和统一,损害受害人和家属、朋友、志同道合者的亲密关系。

有的时候,一些不太复杂的关注方式可以在推动心理康复这一目标的实现
方面有一定效果,比如,给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并愿意:

• 诉说遭受过的虐待(但不要催促、迫使他们讲述,也不要直接深挖追问
酷刑的细节);

• 对自己的创伤症状增加了解,但不要说酷刑会造成精神健康后果之类的
话,以免加重精神负担;

• 有机会逐步找回他们所失去的一切——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损失或失去的
社群,

• 进行自我调适以逐步恢复受到创伤失去的某些能力。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或氛围里,受过酷刑的人会愿意并更容易去做上面这些
有助心理康复的事呢?这就需要关注他们的人:

 与受害人建立信任关系;在当局参与施行酷刑并垄断话语、导致社会偏
见的国家,缺乏信任和对权威人士的恐惧不一定是精神病理学现象。要表明
你是受害人可以依赖的朋友,采取支持但不做评价的态度。

 接受他们所诉说的痛苦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真实的并且是可以设想的,并
且明确指出施行酷刑是严重侵犯人权和人格的野蛮行径,使他们打消自责心
理,不要怪罪自己。施行酷刑者经常以需要获取信息为由,辩解他们暴行的
正当性。这种概念化模糊了酷刑的中心目的:迫使个人处于极端孤立无援和
危难的境地,从而导致认知、情感和行为功能的削弱或丧失。酷刑是一种手
段,用来摧毁个人发挥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基本方式。其效果之一是模糊酷刑
受害人的概念——有时会达到使他们责怪自己的效果。

 对他们的担忧要敏感觉察和给予同情心,但不要阻止他们表达感受,即
使他们对你表达怀疑、误解、惧怕或愤怒,也要允许他们宣泄;在评估对方
情绪状态时要保持客观;

 帮助他们寻求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帮助:法律、医疗、心理、工作、福利,
等等,但不要使他们变得过于依赖你;

 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他们的遭遇,这样可以使酷刑后与人感情疏远和淡漠
的受害人感到慰藉。这点特别重要,也相当难以做到。

4. 访谈酷刑受害人须知

如果你要做访谈记录,收集酷刑证据或了解护理需求,或者你要写媒体报道,
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参与制止酷刑,你需要采访遭受过酷刑的人。采
访之前,你应做一些必要的准备;采访当中,你也应该注意该做和不该做的
事。比如:

•事先要熟悉该个案以及背景资料,你要做些资料阅读和研究,这些准备工作
可以帮助你对个案的一些尚不清楚的细节提出问题。不要套用你以前知道的
其它个案,因为每个个案都是不同的。比如,最好对你要访谈的对象有所了
解,如他在康复过程中能动用哪些资源(个人素质、家庭体谅或社会支持、
政府辅助等等),他被施行了何种酷刑以及酷刑给他带来何种影响,等等。
“个人素质”指的是个人抵抗劣境的能力、度过艰难的技能、教育程度、文
化信仰、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

•准备好你要询问的问题,不要把很难解答的问题放在前面。要多包括一些开
放式(不一定有答案,或不是用“是”与“否”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让对
方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去讲述自己的经历。
•采访时不要穿戴任何可能引起当事人紧张或者刺激遭受酷刑者的衣着,尤其
要避免因为他们的政治和宗教信仰、种族、民族、国籍和其他原因而遭受了
酷刑的人,容易被你的衣服和首饰所表现出的民族或宗教徽记、标识而受到
刺激。

•尽可能安排女士采访女性,男士采访男性遭受酷刑的人。如果做不到的话,
在采访之前询问一下对方,看他们是否能接受异性进行采访。许多女性酷刑
受害者曾遭遇过男性强奸或性虐待,这些经历可能让他们难以向男性采访者
开口。来自某些文化的男性不习惯与女性谈论自己受到侮辱或虐待的事。

•小心别随意与酷刑幸存者发生肢体接触,如拍肩头、拉胳膊、握手——但
可以让对方主动接触你。

•如果你想拍照、录音或者录像,请事先征求对方的同意。有时候他们可能
会不愿意你这样做。许多有过酷刑经历的人为了逃避迫害,逃离自己的住
处,公布他们的照片会把他们置于危险境地。有些遭受过酷刑的人可能被
强迫提供过虚假供述,所以他们可能会担心,对他们的证词进行录音或录
像可能会被别人用来对付他们。也许你可以给他们达成妥协,掩盖他们的
面容和声音,但你一定要事先与他们商量。
•事先找好一个适当的采访地点。要让被访谈者对采访环境感到放松。避免
在地下室或者窄小没有窗户的房间进行采访,因为这样的地方令他们联想
到他们被关押刑讯的地方。也可以请他们建议他们认为适当的场所。别让
他们久侯。
•如果访谈是为了解受害人的状况以便评估所需的帮助,可以告诉对方,访
谈内容会严格保密;如果是媒体采访,请征得对方同意公布哪些内容。在酷
刑盛行、没有法制保护的国家,要记住被你访谈的人还可能随时被抓走、被
虐待、刑讯逼供。即使他愿意接受采访,也应该提醒他,使他清楚:把他受
酷刑的经历曝光可能会给他带来严重后果。

•与酷刑幸存者见面一定要客气,但不要做出任何可怜他们的面部表情或口头
意见。请记住,他们忍受了你能想到得最可怕的酷刑,并幸存下来了。他们
幸存下来并且愿意与公众分享他们的故事,这一点就说明他们是坚强的人。
他们不想被别人可怜,但你必须体谅和尊重他们。

•在你开始访问之前,问他们希望在记录或报道中如何称呼他们。使用他们的
真实姓名可能会把他们置于危险境地。另外,问受访者是否希望被称为“酷刑
幸存者”还是“酷刑受害者”。一些幸存者可能更愿意被称为受害者。

•获得对方的信任很关键。这需要通过尊重对方、接受(包容)对方、与他建
立良好的关系,等等来获得。有些做法可以采用,比如让对方来决定访谈过
程和安排以及进展速度,严格杜绝采用审问的方式。酷刑幸存人可能出现障
碍,难以用语言描述他们的经历和症状。

•在采访过程中避免分心。关闭手机及你携带的其他电子通讯设备。许多酷刑
幸存者都患有创伤后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阴影,任何干扰都可能引发强迫性回
想(症状闪回)。这种重现会引起他们把一些情绪转移到你的身上,如怀疑、
害怕、担忧、警惕或愤怒、怨恨。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移情”,即遭受酷刑
者把他们对施行酷刑者的情绪感受转移到关注、访谈、或对他们进行医疗鉴
别的人身上。

•访谈者要保持冷静,即使酷刑幸存者谈到他们遭遇酷刑折磨的恐怖细节时,
也要尽量避免表现恐怖或悲伤的情绪。来自你的情绪反应,可以使他们的感
觉更糟,也会影响访谈的效果和客观性。酷刑幸存者对特定问题的回答可能
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要求暂时休会。关注
者、访谈人、心理医师要对这些被称为“反移情的反应”有所认识和反思。
一般有这样一些共同症状:回避、退缩、防御性的冷漠;幻灭、无助、无望
或过分认同导致抑郁或共鸣性创伤症状如焦虑和担心;感到无所不能或沾沾
自喜,觉得自己成了救世主;对自己的技能和寻求公正的能力缺乏信心;对
自己无法分担痛苦或进到职责感到内疚,从而过分同情受害者并把他们理想
化;对施行酷刑者过度的愤慨因而损害保持客观的能力;如果觉得自己的情
感被受害人利用,会产生厌恶和愤怒,等等。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保持目光接触,做一个细心倾听者。他们信任你并把他们
生活中最痛苦的时刻与你分享,所以他们值得您的全神贯注。注意他们的情
绪变动。不要轻描淡写地描述他们的经历(例如说,“那一定很疼”或“那
一定是像地狱一样”)。不要居高临下地对待他们。不要提出介入性的问题
(“你感觉如何?”等)。不要给他施加压力。如果继续下去对访谈人或被
访谈人都太困难的话,可以随时中断采访,以后在适当的时候再继续。

5. 请专业心理医师提供帮助

普通公民(人权关注者、记者、律师)对酷刑受害人提供心理和精神康复方
面的帮助,由于没有职业训练,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可能的话,他们应该设
法帮助遭受过酷刑的人寻求专业心理医师进行评估鉴定,并请这些专业人员
提供适当的康复服务。如果条件许可,人权关注人士或机构也可以邀请专业
心理医师对他们或者受害人及家属提供基础知识培训。

专业心理医师为酷刑受害人提供职业服务时,应该遵循《伊斯坦布尔协定》
国际准则和职业道德惯例,对酷刑幸存人提供服务。尤其可以参照《伊斯坦
布尔协定》第六章“酷刑的心理证据”的内容。

6.设立关注酷刑受害人的帮扶团队

酷刑受害人在遭受酷刑之后,在独处的环境下极易陷于莫名的恐惧情境之中,
而心理康复本身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害人及其家属往往因身心俱疲
难以持久的支撑下去。民间关注人士或团体可以设立个案的酷刑受害人的帮
扶团队,以接力棒的形式予以关注,或者促进酷刑受害者相互交流、相互支
撑。这些在其它国家已经证明是比较有效的关注方式。

谢谢!请提意见。



资料来源及参考材料:

《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http://www.ohchr.org/CH/Issues/Documents/core_instruments/CAT.pdf

《反对酷刑的斗争:概况介绍第4号Rev.1》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
室出版
http://www.ohchr.org/Documents/Publications/FactSheet4rev.1ch.pdf

《伊斯坦布尔协定书:酷刑和其它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
的有效调查和文件记录手册》,第六章。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
出版,专业培训丛书第8辑修订本,纽约和日内瓦,2004年。http://www.ohchr.org/Documents/Publications/training8Rev1ch.pdf

“采访酷刑受害人:记者手册和指南”,密西根州立大学,“受害人与媒
体项目”博士候选人MironVarouhankis编撰,2008。http://www.victims.jrn.msu.edu/INTERVIEWING_VICTIMS_OF_TORTURE_.pdf

斯里兰卡心理学家、酷刑受害人康复专家甘讷叁博士2010年1月在泰国举办
的“酷刑受害人康复研讨会”上的演讲。

《酷刑举报手册》卡米尔•吉法德著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人权中心http://www.essex.ac.uk/Torturehandbook/chinese/handbook(chines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