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网信息员陈华报道)2015年4月4日上午,四川康发拆除公司在警察的助阵下,强行拆除了位于四川罗江县陕西馆巷的抗战时期的国立六中四分校旧址。
出生、生长于陕西馆巷的公民李宇为了保护国立六中四分校旧址,3月19日被拆除公司的地痞打伤住院。4月4日一大早,康发拆除公司的人员气势汹汹的来到陕西馆巷,要拆除国立六中四分校旧址,被李宇阻栏,双方因此发生语言冲突,拆除公司还报打110.警察来到现场,要求李宇不要干扰拆迁。后康发拆除公司趁李宇被社区书记薛蓉、警察围堵时,强行拆除了抗战时期的国立六中四分校旧址。
至此,抗战时期设立在绵阳及分布在梓潼(师范),德阳(初中,后增设师范),新店子(初中),罗江(初中)的四个分校旧址均被拆除。
附:国立六中四分校的来历
1937年冬,日本鬼子侵华战火燃及齐鲁大地,遍地狼烟,烧杀掳掠,民不聊生,人民群众莫不义愤填膺,心急如焚。学校也是教者不能教,读者不能读,广大教师、学生,不甘于当亡国奴,为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纷纷离乡背井,踏上流亡的征途,在当时山东省教育厅的安排下,一些即将成为沦陷区的中等学校师生,于1938年初春,陆续集结于河南开封、许昌等地。后全部迁至河南南阳赊旗镇(今社旗县),组成了“山东联合中学”,正式复课。校长由原山东省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扬展云担任。
不久,日寇不断进逼,国军节节失利,许昌等地已临前线,师生三千余人,再次身背行囊,继续跋涉,向西南方向流亡,1938年四、五月间抵达湖北郧阳(今郧县)、均县,学校奉命易名为“国立湖北中学”,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直辖。此次流亡途中,少数体弱女生乘木船溯汉江而上,失事、溺死二十九人,扬展云引咎辞职,由宋还吾任校长。宋还吾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客逝郧阳,长眠于汉江之滨的山岗之上。该校校务由杜光埙(后赴台,任监察委员)主持,蒋士健代理校长。
1938年夏,日寇溯长江而上,武汉告急,教育部下令学校迁至四川。于是,师生再度跋涉西上,沿秦岑、攀巴山、穿剑门,历时数月;他们经鲁、豫、鄂、陕川五省,芒鞋竹杖,历尽艰辛,有师生殁命途中;终在1939年春,分别抵达四川绵阳、德阳、梓潼、罗江、新店子等地,于此,正式被教育部命名“国立第六中学”。
“国立六中”设校本部(高中、高职、高农),在绵阳城外原民生工厂旧址搭草棚若干间作为校舍。下有四个分校:一分校在梓潼(师范),二分校在德阳(初中,后增设师范),三分校在新店子(初中),四分校在罗江(初中)。教育部发表葛兰笙为校长,杨书田、苏郁文、田竹桥、孙维岳分别为四个分校的校长。1942年后梓潼分校单独成立梓潼师范,四分校撤消。德阳分校为一分校,新店子分校为二分校。人事上也有变更,吕寿鹏、王资愚先后为二分校校长,王振绪于1946年后任本部校长。1949年12月21日绵阳解放,1950年校本部(高中)并入川西区立绵阳中学,建立南山中学;永兴二分校(初中)并入绵阳县立初级中学,更名为绵阳县第二初级中学,绵阳县立中学改为绵阳县立第一中学。“国立六中”结束了历史使命。
国立六中四分校基本是山东省立(济南)一中的老班底,偏安于川北罗江小城,后来逐步扩招当地生源。罗江原有一所建于建于乾隆31年的双江书院,1926年易名为罗江县立中学。山东流亡的国立六中四分校后来与其合并,发展成为当地的一所著名中等学校。1981年该校更名为四川省罗江中学。
抗战时期有孙维岳(著名教育家)、李广田(作家,解放后任云南大学校长)、陈翔鹤(被鲁迅誉为“挣扎得最久的文学团体”“沉钟社”的创始人)、方敬(诗人,后任西南师范大学校长)四大家耕耘着这里的校园,培育出激光专家马祖光,驻外大使章署等一大批精英人才;当代诗人、贺敬之当年就是从这里奔赴延安。
抗战时期的国立六中“四大家”,均学贯中西,且是“五.四”时代的先锋,后来的罗江中学名声大震。正是罗江有了这特有的文气、才气、灵气,熏陶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罗江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