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网评论员
2025年1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发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指引》提出,有关部门要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国家发改委素有“小国务院”之称,其一举一动都备受舆论关注。上述文件的发布,虽然主题是关于建立统一大市场的,但是,最为激动人心的却是关于户籍的那一部分文字。因为自中共建政时起,户籍壁垒就逐渐形成,虽然改革开放过后有所改善,但是,这一壁垒一直存在,并饱受国际舆论的诟病。
在二十一世纪初,即便是在最开放的省份广东,其省会广州仍然出现了来自湖北的大学毕业生孙志刚因为没有暂住证而被强行收容,并被工作人员殴打致死的惨剧。在那些年,尤其是在北上广深等条件优越的一线城市,对异地从业者的歧视极为严重,被强行收容和强制劳动,然后强行遣返回乡的打工人不在少数。
孙志刚事件过后,在北大三博士的上书以及有良知的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合力呼吁之下,收容遣送制度才得以废止,不过,此举并不意味着户籍制度的消弭,异地就业者受到的限制仍然五花八门,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异地打工人要想享受很多待遇,可谓难于上青天。
譬如说,在深圳,你要从事保安、财务工作,要么你得是深圳户口,要么得有深圳户口的人为你担保,而你要想有人担保,就必须支付不菲的费用。这让本来就经济困难的异地打工人雪上加霜,但是,为了谋一份职业,往往不得不遵守这种游戏规则。在武汉等城市,一直都存在另一种歧视,那就是当地政府鼓励用人单位招收当地户籍者,解决其就业问题就有奖励,等于是变相歧视异地求职者。
除了就业歧视之外,还存在因户籍制度衍生的就学歧视,很多大城市的学校都拒绝招收异地户籍的学生,这些学生只能在民办学校就学,有的因为没有学籍,参加中考和高考都成问题,于是,要么让孩子在老家留守,要么在本地学校同时缴纳学费,等考试的时候再回来参考。
另外,求职者即便在异地成功就业,但是,购买医保和社保都成为障碍,很多地方对工作年限有限制,倘若不是长期稳定地在一个正规企业上班,购买医保和社保都成问题。曾几何时,就连购房,也受到户籍限制,只要你不是当地户籍,买房的资格都没有,除非找一个当地户籍的人结婚,将房子落于其名下。
疫情过后的这几年,各地景区生意火爆,很多景区也推出了本地人免票或者是打折的服务,而外地人则分文不少,这也是一种歧视,由户籍制度所生。还有的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对外地商家或者品牌,进行严厉管制,一发现问题,就开具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罚单,让你不堪重负,最终撤离。
总而言之,户籍歧视无处不在,一二线城市比三四五线城市更为严重,不管是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还是民众,都心知肚明,只是,在正常情况下,统治者并没有彻底废除它的动力。正如此前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样,倘若不是因为担忧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而拖累经济,根本不会废除。现如今,国家发改委的新文件虽然剑指户籍制度,但是,只是从经济角度考虑,只能算一种进步,距离彻底废除户籍知道尚很遥远。
当然,国家发改委主张统一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终归是一件值得欢迎的举措。不过,每个地方未必会真正加以落实,倘若无法落实,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多异地打工人可能仍然会感受到户籍歧视的存在。
虽然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文件内容受到好评,有评论称此举是“打破参保户籍壁垒,焕发人才流动新活力”,但是,中国更需要做的是彻底废除户籍制度,不仅仅是消除参保和人才流动限制,而且应该将一切因户籍制度而拓展的限制和歧视消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际人权公约所和中国《宪法》所要求的“人人平等”。
2025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