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8日星期三

姚立法:评《独立参选人应从微博回归现实》一文的无知和无耻(一)

《环球时报》5月30日社评——《独立参选人应从微博回归现实》(以下简称"回归")一文,无知和无耻到令人看不下去和不能容忍的地步。

比如,“回归”开篇即说,“中国县乡人大正在换届,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均出现了人大代表的独立参选人。”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的通知》要求: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将进行新一轮换届。 “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县乡人大正在换届"吗?“回归”一文的作者,你调查过没有?你去问问,除江西和山西省的部分县乡外,全国3.5万余个县、乡两级的换届选举委员会到今天成立了没有?

又比如,“回归”一文第二自然段中“基层人大代表都产生于具体的社区”的说法,是典型的无知。不知“回归”一文的作者此前参加过选举活动没有。基层人大代表应由选区的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非“回归”一文的作者所说的“都产生于具体的社区。”

再比如,“回归”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中,“这些代表通过微博得到的支持”的说法,自相矛盾。一时说独立参选人,同时又说他们是“代表”。

“回归”一文的作者,妄加结论——“他们当中多数人当选的可能性很小。”我要问“回归”一文的作者,你怎么不说清楚呢?独立参选人只会因遭遇非法的选举,才被你言中呢?我可以肯定的说,选举过程只要比较依法,独立参选人90%以上都会当选。

“回归”一文的作者还讲:“他们中如果有的人当选后公开与现有体制不合作,中国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做好了准备。”“回归”一文的作者,你这不是危言耸听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是代表大会的主体,也即代表大会的工作人员。代表法赋予代表“与现有体制不合作”的权利。比如代表在会议期间各种会议上的发言,不受法律追究,这是代表法的规定。 只要当选者是合法选上的,他就依法代表所属行政区的人民。比如有权对法院工作报告投反对票。比如有权领衔或附议提出罢免“一府两院”领导人的罢免案。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问题(包括选举、补选、任命和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通过法规、决定和决议,决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等等),执行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即必须获得全体代表的过半数赞成,始得通过。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回归”一文的作者担心“有的人当选后公开与现有体制不合作”是在为谁担心?文中说的“现有体制”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体制?有没有一个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上运行的体制?

再说,选区的选民对其选出的人大代表,有对其罢免的权利。对选民放心就不需要“回归”一文作者所代表的人的担心。而有对选民不放心的人会是代表选民利益的人吗?这样的人担心独立参选人当选后“公开与现有体制不合作”,会是在为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选民着想吗?

附:环球时报社评

独立参选人应从微博回归现实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30日09:35 环球时报

中国县乡人大正在换届,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均出现了人大代表的独立参选人。这一现象在中国社会仍属个别,但在互联网上有较大反响。特别在微博上,几名参选人都获得不少支持者。这是中国政治生活的新课题。

独立参选人过去就在中国的基层人大选举中出现过,今年的情况是,他们的声势通过微博得到了放大。由于基层人大代表都产生于具体的社区,而微博很容易把全国有共同政治倾向的人,甚至包括海外的同情者都聚合到一起,这些代表通过微博得到的支持,与他们在社区得到的支持通常并不一致。他们当中多数人当选的可能性很小。

但按照政治规律,如果独立参选人越来越多,他们中某些人最终当选基层人大代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现在要问的是,他们中如果有的人当选后公开与现有体制不合作,中国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做好了准备。

独立参选人中,最受互联网关注的,是那些一直在学习西方反对派的人。他们在试图把中国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文化,推向对抗性文化。现有体制对这部分独立参选人的不适应几乎是必然的。以往公开选择对抗态度的独立参选人没有一名当选,对于他们未来如果当选会带来什么政治效应,目前中国社会显然不清楚,因此议论纷纷。

中国社会现在已经存在一些对抗性情绪是现实。如何对待这种情绪,是否允许它们从互联网走向现实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国社会同样没有考虑成熟。目前现实社会对此持坚决支持态度的人并不多,尽管在微博上这个话题被炒得很热。

独立参选人无论个人是怎么想的,他们的实践总体看是要把中国“选拔+选举”捅开一个缺口,把西方式选举引进中国。如果在早些年,几名独立参选人获选的示范效应有限,他们可以作为试点慢慢影响社会,但在互联网和微博时代,他们的示范效应有可能被放大,这也是现有体制谨慎对待他们的原因之一。

中国社会在思想层面呈现出分裂的苗头,一些独立参选人的作用如果只是不断给这个趋势加码,就会伤及中国社会无论如何都不可缺少的凝聚力,也就会引来更多的不安。

中国社会总是要前进的,中国政治体制也需要改革的推力。独立参选人来自于体制外,因此对体制的触动总是新鲜的。这种力量到底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实际上取决于整个中国社会能否把握好这种触动的角度、力度和态度。中国的历史表明,政治力量是什么“性质”,不仅取决于它们的构成和出发点,还常常取决于它们自我运用的过程和方式。

我们认为,某些独立参选人越是受到微博的关注,越应注意别刻意突出自己同现有体制的对立,仅仅用这种方式拉选票,会破坏中国社会目前的运行规则。

中国政治现实的弹性不会是无穷大的,试图突破它的临界点不是负责任的表现,这与中国改革的基本原则相悖,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制造政治风险,因此它能推动中国政治进步的概率极低。相反,如果他们在个人参选时充分尊重社会的利益,他们行为的正面意义就会增加。

对对抗性意见,中国政治总体上表现出用更大弹性包容它的未来方向,它的路径显然是当前的体制不断“扩容”,而不是它从外部被“改造”。独立参选人应主动把自己的努力与中国政治改革的大方向结合起来,从自己的独特角度为国家政治生活增添活力,这有益于他们获得成功,也会使他们的实践对中国的前进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