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许劲松
民主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延烧,在南亚地区孟加拉国发生了针对政府公职配额制度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政府的镇压造成约30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超过1万人被捕。这一事件最终导致该国总理哈西娜(Sheikh Hasina)仓惶逃亡,8月5日,抗议民众在该国首都达卡举行集会,庆祝哈西娜政权垮台,而各方正在紧张地重组新政府。
孟加拉国奉行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式议会民主制,国家首脑为总统,政府首脑为总理,议会每五年改选一次,孟加拉于1990年至2014年由孟加拉人民联盟(Awami
League)与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BNP)两大党轮流执政,自2014年起由孟加拉人民联盟单独执政至今。虽然总统和总理并存,但总统只是礼仪性职务,政权实际上还是总理掌控。
孟加拉国98%的人口使用孟加拉语,国教为伊斯兰教,人口1.7亿,排名世界穆斯林国家第三,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虽然伊斯兰教国家在历史上也曾创造自己的辉煌与文明,但从近代开始,在制度更新上,远不能与基督教国家相提并论。当然,在世界民主大潮的冲击之下,印度等国家也逐渐政治转型,孟加拉国不可能不受影响,加上互联网的四通八达,应该说,该国的民众从精神上仍然是崇尚世界主流文明的。
孟加拉国的民众自发起义,并非无缘无故,而是忍无可忍。触发抗议的政府公职配额制度将超过一半的公务员职位保留给特定群体,其中包括30%的公职工作分配给该国1971年反巴基斯坦解放战争中的老兵家庭。批评人士称,该计划使支持哈西娜的亲政府团体人士受益。这种变相享受特权的操作被认为有失公允,使得群情激奋,最终引发大规模的抗议行动。
在诸如中国这样的独裁专制国家,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抗议,在官方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必定会穷兵黩武加以镇压,当年的八九民运虽然风起云涌,使得全民参与,但最终还是以“六四”大屠杀而告终,中共那“杀二十万,换二十年稳定”的狠毒誓言也随之被广为传播。可见,为了维护政权,独裁者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而军队往往充当助纣为虐的不光彩角色。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孟加拉国的民众此次起义过后,军队保持了中立与克制,没有出兵镇压民众,军方负责人表示,将组建临时政府行使国家职能。8月7日,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出任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领导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其他成员名单将在与各政党协商后确定。倘若不是军队心向民众,那么,在该国的抗议现场,估计也会上演血流成河的一幕。
中共当局在新闻政策上,一直都是主张对内涂脂抹粉,对外刻意抹黑,每天播出的央视新闻联播总能给人一种外国很乱、外国民众很可怜的印象,以此彰显中国的稳定与中国人的“幸福”。当然,对于能与其产生精神共鸣的“友邦”,则态度要温和得多,一旦这些国家出事,就不会像报道欧美日等国那样幸灾乐祸,而是十分克制,轻描淡写甚至颠倒黑白。
对于国际社会而言,孟加拉国的民众起义和总理哈西娜的垮台无疑是大事件,各大媒体均在进行持续的连篇报道,可是,国内外对比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国国内媒体对此事只是进行简短的报道,生怕触动中国民众和政治高层的敏感神经,正如当年的茉莉花革命一样,将其冷处理就是不希望中国民众效仿,从而将让战火波及中国。
对于中共当局而言,哈西娜显然是其亲密的朋友,因为他刚刚于上个月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他还代表孟加拉国在与中国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将“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声明当中,双方重申会相互尊重彼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如今,哈西娜被赶下台,显然不是中共当局所乐见的,刻意低调处理是意料中事。
不仅中国官方媒体不对孟加拉国的政治巨变进行重点和全面客观报道,相反,当局还下令各大平台对自媒体进行严厉管控,压制相关话题不上热搜,对相关发言进行严格过滤,在微博等平台搜索关键字“孟加拉国”,所能看到的只有官方媒体账号或者是认证账号的少许发言。不过,多加查阅,仍然能看到一些网民对孟加拉国民众敢于揭竿而起的高度赞赏。一名微博用户写道:“向勇敢的孟加拉人民致敬,向跟人民站在一起的军方致敬,权利都是争取来的,祝福孟加拉人民”。
在墙外的推特、面书、油管等平台上,相当多的中国网民通过翻墙技术对孟加拉国民众的勇行表示钦佩,对起义的结局表示欢迎,并表达了对中国军队能在类似情形之下保持中立与克制的期待,当然,因为最近这些年的举国抑郁和愤慨,也有人希望中国有朝一日也能出现争取民主、自由、法治的抗议活动,将倒行逆施的独裁者赶下政治舞台。
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正向主流靠拢,如越南、印度等,如今,孟加拉国经此一幕,融入世界主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反观中国,当局依然在绞尽脑汁地防民之口,试图以网号、网证政策来为国民戴上电子镣铐。国家实现民有、民享、民治是历史与世界大潮,不管是孟加拉国还是中国、朝鲜,都无法逆流而动,一切独裁专制都只是暂时的,相信在民智已开的情况下,走向民主共和的时间已经为期不远。
2024年8月7日